2024年12月6日晚,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张劲松教授应双语认知与发展实验室邀请做主题报告,题为《音位的功能负载与言语的交流效率》。此次讲座在文科基地306室举行,由实验室兼职研究员林洁绚博士主持。讲座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师生,包括实验室副主任梁利娟教授及实验室兼职研究员、中文学院的贝先明教授和林晴博士、英文学院的王晓培博士和陈李军博士等校内专家;暨南大学的刘敏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的孟庆林博士率学生团队专程前来参会。现场座无虚席。
图一:张劲松做主题报告
张劲松首先从语音变化和音位对立的基本概念入手,引发听众思考一系列语音与音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不同音位对立的重要性是否不同?如何进行量化?音段和超音段的重要性是否可比?音位对立的不同重要性与语音感知和产出有何关系?为了回答以上问题,他引出功能负载(Functional Load)这一概念,并总结了文献中关于功能负载的两类常见计算方法,即基于静态词表的音位负担量计算方法、基于信息熵的功能负载度量方法。他指出现有的信息熵功能负载计算模型存在一些问题,即使是改进后的k阶Markov链模型也未充分考虑不同层级的语境对语音知觉的影响。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基于文本和拼音互信息的功能负载模型,并设计了四个实验来验证这一模型的合理性。
实验一探究了大语料库音位和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功能负载,结果显示:绝对数量级上,声韵母功能负载相似,而所有四个基本声调和轻声对比的功能负载都很小。实验二考察了普通话声母、韵母功能负载的聚类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发音部位对立,发音方式对立有着更明显的知觉区分性,有着更大的功能负载值;据此推测,知觉区分大的音位对立有更大的功能负载值,对信息传递起更重要的作用。实验三探究了韵律边界的功能负载,结果发现韵律边界的重要性高于音段、声调;音节信息的损失会导致边界的功能负载增加;音位信息和边界信息有着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实验四则从交际效率的角度考察了功能负载,结果显示,频率、感知区分度和发音复杂度影响音位对立的功能负载,并且对不同语言及其音系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支持了“交际效率塑造言语结构”的理论。以上证据表明,基于文本与拼音互信息的功能负载模型是一个合理的评价模型,未来可开展更深入的论证与检验。
图二:讲座现场
张劲松的讲座引发了现场师生的广泛思考,围绕音位系统的确立、功能负载度量模型的计算、功能负载对语言教学与言语障碍研究的启示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张劲松对听众的问题一一做详细解答。讲座最后,林洁绚对张劲松的精彩分享进行了总结,并与听众一起向张劲松表达了诚挚的感谢。